報告主題: 臺灣活動造山帶地質災害的特性和監測
報告專家🦵🏽:胡植慶
報告時間🏃♀️:4月18日下午1:00
報告地點: 行政樓912樓
專家介紹: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於1989年獲得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於1995年獲得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博士學位。研究專長包括地體動力學、數值模擬、大地測量🖊、衛星遙測影像、雷達幹涉等⚄。在相關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80余篇,曾獲臺灣大學研究貢獻獎🙋♂️、臺灣科學研究委員會甲等研究獎等獎項。
講座內容簡介💗:
臺灣造山帶是研究孕震帶地震循環的天然實驗室,近來由於廣布連續GPS監測站,累積可觀的地殼變形監測資料🧒🏼,加上衛載C、L和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技術(InSAR)可提供大範圍監測地表變形的資料🖍,及持久性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技術(PS-InSAR)的快速發展,有利於在時間和空間上對主要孕震構造在整個地震循環地殼變形的監測。報告人利用研究區已有的GPS監測資料,並結合C 波段和L 波段的雷達影像👩👩👧👦🧱,經由PS-InSAR技術🍯,針對研究區主要的孕震構造👨🎤,計算間震期地殼應變的累積,並利用PS-InSAR的時間序列🤸🏼♂️,分析孕震構造面上斷層區塊隨時間滑移與鎖定分布的情形🧙🏽♂️,同時利用三維數值模式,反演主要孕震構造的斷層鎖定深度、斷層區塊的間震滑移速率🔲、滑移虧損和偶合率🍓,藉此評估此孕震構造的活動潛勢🥔。利用高解析度X波段雷達影像及PS-InSAR技術結合光達數值高程模型、連續GPS測網及精密水準測量,監測臺北盆地的地層下陷、山腳斷層和大屯活火山群的活動性,透過持續監測PS-InSAR所觀測到的地表變形時間序列,將有助於瞭解這些活動構造和地層下陷的變形趨勢。